如何让学生有能力应对未来挑战?上海长宁用“活力教育”作答
请用微信扫一扫
“比知识获得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生命成长,这是长宁活力教育的最终价值。”上海长宁区教育工作党委副书记、教育局局长熊秋菊说。
9月23日晚,长宁区教育工作党委副书记、教育局局长熊秋菊,上海市建青实验学校高中数学教研组长徐海锋,上海市长宁区愚一小学向红分校应届毕业生、现上海市第三女子初级中学六年级学生徐小隐做客2023上海教育博览会上海教育大直播,一起分享长宁教育“激发师生生命潜能,实现师生自由全面发展”的秘密。
长宁区是上海中心城区,土地资源有限。如何为学生提供活力教育的平台?
熊秋菊介绍了新泾中学的成功探索。学校在校园里专门开辟了生态创新实践基地,学生们在这里种花养鱼,种出了门道,养出了经验。比如,学生在种植植物时,进行了《优化种植》的探索;因为植物总是被鸟吃,又研究《驱鸟计划》;植物要肥沃的土壤,就利用《厨余垃圾改良校园土壤》。养鱼的同学,设计了《最佳鱼箱》等等。有的研究获得了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高级别奖项。
让学生有能力应对未来生活挑战,就必须要回到学生“人之为人”的原点去思考教育。近年来,长宁区全面实施集体导师制,人人为导师,生生有导师,不仅给学生专业学习的指导,而且在心理调适、社会交往等方面,给学生温暖的呵护、智慧的引导。
“长宁实现了区域底部质量提升。”熊秋菊说,数字化转型要通过数字基座实现相互连通,破除“散点式”建设带来的一些应用的孤岛、系统的孤岛、数据的孤岛,实现区域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变革。
